研究生教育发展质量年度报告
高校 名称:江西财经大学
(公章) 代码:10421
2022年3月24日
目 录
1
1
1
3
4
13
16
16
16
17
20
20
20
21
27
28
29
29
32
33
35
37
37
37
38
40
40
41
一、总体概况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我校大力开展学科布局调整,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形成主干学科与支撑学科互相支持、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十三五”时期,学校新设置1个一级学科和5个目录外二级学科,撤销已有的4个一级学科和5个二级学科,新增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目前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表1 学位授权点分布表
学科门类 | 学术型学位授权点 |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 |
(02)经济学 | 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2个: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 共18个: 工商管理(含高级工商管理emba);法律;公共管理;会计;社会工作;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旅游管理;审计;新闻与传播;翻译;艺术;电子信息;工程管理 | |
(03)法学 | 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2个: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社会学 | ||
(04)教育学 | 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教育技术学 | ||
(05)文学 | 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 | ||
(07)理学 | 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1个:统计学 | ||
(08)工学 | 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
(12)管理学 | 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2个: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公共管理 | ||
(13)艺术学 | 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设计学 |
(二)学科建设情况
高水平的学科建设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基础。学校按照“优化结构、强化优势、突出特色、创出品牌”的基本思路开展学科建设工作,积极提升学校在世界、国内或本地区的影响力和认可度。
优化结构:在现有学科门类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趋势以及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积极调整学科结构和布局。继续强化财经管理学科群的优势地位,大力提高法学学科群的发展水平,促进信息科学学科群的发展,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交叉学科,调整或淘汰部分弱小学科,形成主干学科与支撑学科互相支持、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强化优势:学校以四个省“十四五”一流学科为依托,根据学科关联度,吸收相关学科的资源和成果进入一流学科建设,着力建设“经济学学科群”“统计学学科群”“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和“工商管理学科群”四个学科群,打造以财经管理类学科为主干,法、工、文、理等学科相融合的学科体系。
突出特色:集中有限资源,重点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竞争优势明显的学科和学位授权点。2021年,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统一部署,学校理论经济、应用经济、法学、社会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设计学等13个一级学科参与了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金融、保险、税务、审计、国际商务、新闻与传播、应用统计、资产评估、社会工作、旅游管理等10个专业硕士点参与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
创出品牌:加强学位授权点品牌建设,鼓励我校学位授权点、尤其是专业学位授权点参加国际认证或国内质量认证,提高学位授权点的国际或国内知名度,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创出学位授权点品牌。2017年12月我校获得中国高质量mba教育认证(camea认证),成为国内第20所(并列)通过该认证的mba培养单位;2018年5月,学校又成为全国第二批mpacc质量认证a级成员单位(aapeq认证),成为通过aapeq认证的10家培养单位之一;2019年12月获得aacsb正式会员资格,2021年11月通过aacsb单一商科单位认证申请(business unit accreditationapplication,ua)。
(三)研究生招生
1.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招生数有大幅度的提升,为学校研究生办学规模和质量提升的“十三五”规划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博士生
我校2021年共录取126名博士研究生,比2020年增加20人。按选拔方式分为:普通招考93人,“申请—审核”制33人。
(2)硕士生
2021 年我校共计录取硕士研究生 2294 人,其中接收推免生 104人(学术学位 63人,专业学位 41人)。录取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580人,录取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1299人,录取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415人。
2.研究生招生类别不断扩展
(1)继续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2021年,共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研究生8名,为我国西部和民族地区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增强民族团结尽己之力。
(2)积极拓展招收外国来华留学研究生,共招收外国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13名、硕士研究生60名。
(四)在读、毕业、学位授予及就业基本状况
1.学位授予人数
2021年我校共授予博士硕士学位2050人,其中博士学位67人,学术型硕士学位438人,专业型硕士学位1504人,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41人。
获得博士学位的学生中,财政学5人,公共经济与管理6人,服务计算与应用1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1人,管理科学与工程3人,会计学4人,金融学4人,法律经济学1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5人,企业管理6人,技术经济及管理2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5人,经济史1人,政治经济学3人,西方经济学2人,统计学9人,数量经济学2人,产业经济学4人,国际贸易学2人,旅游管理1人。
2.获学位比率
2021年申请博士学位80人中,67人获得学位,获得学位率为83.75%;申请学术型硕士学位438人中,438人获得学位,获得学位率为100%;申请专业型硕士学位1540人中,1504人获得学位,获得学位率为97.66%。
图1 在校生取得学位率
3.学习年限
2021年授予博士学位67人中,学习年数3年15人,3-4年(不含3年,下同)21人,4-5年12人,5年半及以上19人。
图2 在校博士生学习年限
2021年授予学术型硕士学位438人中,学习年数2年6人,学习年数3年427人,3-4年5人。
图3 在校学术型硕士生学习年限
2021年授予专业型硕士学位1504人中,学习年数2-2.5年698人,2.5-3.5年(不含2.5年,下同)703人,3.5以上103人。其中全日制1158人,非全日制346人。
图4 在校专业型硕士生学习年限
4.学位论文质量
(1)硕士学位论文双盲评审情况
学术型硕士论文双盲评审的总平均成绩为80.25分。平均成绩最高的是江西经济发展与改革研究院,平均成绩为83.75分,平均成绩最低的是体育学院,成绩为75.17分。各学院学术型硕士论文双盲评审平均成绩如下:
学院 | 平均成绩(小数点后两位) |
江西经济发展与改革研究院 | 83.75 |
人文学院 | 83.59 |
艺术学院 | 82.32 |
外国语学院 | 82.21 |
统计学院 | 81.44 |
软件与物联网工程学院 | 81.06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80.98 |
信息管理学院 | 80.65 |
金融学院 | 80.47 |
国际经贸学院 | 80.45 |
工商管理学院 | 80.33 |
产业经济研究院 | 79.79 |
生态文明研究院 | 79.75 |
经济学院 | 79.64 |
法学院 | 79.42 |
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 | 78.35 |
会计学院 | 78.04 |
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 | 77.47 |
体育学院 | 75.17 |
图5 各学院学术型硕士论文双盲评审平均成绩
博士学位论文双盲评审情况
为使博士学位论文的双盲评审工作更加客观与公正,自2015年起,我校委托国务院学位中心利用学位论文送审平台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评阅。2021年共有80名研究生申请博士学位,经教育部学位中心的论文送审平台双盲评审,80篇博士学位论文中,有58篇通过双盲评审,占比72.5%,有22篇未通过双盲评审,占比27.5%。
(3)学位论文评优情况
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江西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2020年全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的通报》,省政府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公布了2020年全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我校博士论文参评9篇,获得优秀论文6篇,良好论文3篇,优秀率为66.67%。硕士论文参评94篇,获得优秀论文68篇,良好论文26篇,优秀率为72.34%。
图6 2020年研究生获江西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情况
5.就业基本情况
2021届毕业生研究生1939人,其中博士毕业生32人、硕士毕业生1907人。在后疫情时代,经济下行情况下,2021年就业形势依旧不容乐观,但我校研究生仍保持着就业较好和较高层次就业的特点,从就业的角度分析,我校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正在稳步提升。
(1)毕业生总体及各专业就业率
2021届研究生毕业生整体就业人数1863人,毕业去向落实率96.08%。毕业去向落实率为落实率 100.00%的专业有 51 个。 100.00%的培养单位有 6 个,分别为: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已落实 259 人)、信息管理学院(已落实 79 人)、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已落实 36 人)、生态文明研究院(已落实 8 人)、体育学院(已落实 6 人)、江西经济发展与改革研究院(已落实 4 人)。
表2 2021届毕业研究生各专业、学院就业率
培养单位 | 专业 | 毕业人数 | 落实人数 | 毕业去向落实率 | |
工商管理学院 | 工商管理 | 255 | 252 | 98.82% | |
企业管理 | 19 | 18 | 94.74% | ||
物流管理 | 3 | 2 | 66.67% | ||
技术经济及管理 | 2 | 1 | 50.00% | ||
工商管理学院 汇总 | 279 | 273 | 97.85% | ||
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 | 财政学 | 13 | 13 | 100.00% | |
税务 | 34 | 34 | 100.00% | ||
社会保障 | 10 | 10 | 100.00% | ||
公共管理 | 177 | 177 | 100.00% | ||
行政管理 | 22 | 22 | 100.00% | ||
公共经济与管理 | 1 | 1 | 100.00% | ||
教育经济与管理 | 2 | 2 | 100.00% | ||
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 汇总 | 259 | 259 | 100.00% | ||
会计学院 | 审计 | 34 | 34 | 100.00% | |
会计 | 171 | 156 | 91.23% | ||
会计学 | 35 | 31 | 88.57% | ||
会计学院 汇总 | 240 | 221 | 92.08% | ||
法学院 | 财税法学 | 3 | 3 | 100.00% | |
诉讼法学 | 4 | 4 | 100.00% | ||
经济法学 | 11 | 11 | 100.00% | ||
法律(非法学) | 45 | 45 | 100.00% | ||
刑法学 | 11 | 11 | 100.00% | ||
法律经济学 | 1 | 1 | 100.00% | ||
国际法学 | 3 | 3 | 100.00% | ||
民商法学 | 14 | 13 | 92.86% | ||
法律(法学) | 74 | 68 | 91.89% | ||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 6 | 5 | 83.33% | ||
法学理论 | 4 | 3 | 75.00% | ||
法学院 汇总 | 176 | 167 | 94.89% | ||
统计学院 | 应用统计 | 123 | 116 | 94.31% | |
数量经济学 | 16 | 14 | 87.50% | ||
统计学 | 30 | 25 | 83.33% | ||
统计学院 汇总 | 169 | 155 | 91.72% | ||
人文学院 | 新闻与传播 | 47 | 47 | 100.00% | |
新闻学 | 1 | 1 | 100.00% | ||
传播学 | 4 | 4 | 100.00% | ||
社会工作 | 72 | 71 | 98.61% | ||
戏剧与影视学 | 7 | 6 | 85.71% | ||
社会学 | 5 | 4 | 80.00% | ||
人文学院 汇总 | 136 | 133 | 97.79% | ||
金融学院 | 保险 | 7 | 7 | 100.00% | |
金融学 | 36 | 36 | 100.00% | ||
金融 | 83 | 81 | 97.59% | ||
金融学院 汇总 | 126 | 124 | 98.41% | ||
经济学院 | 西方经济学 | 18 | 18 | 100.00% | |
国民经济学 | 4 | 4 | 100.00% | ||
政治经济学 | 9 | 9 | 100.00% | ||
劳动经济学 | 2 | 2 | 100.00% |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 6 | 6 | 100.00% | ||
资产评估 | 51 | 49 | 96.08% | ||
经济学院 汇总 | 90 | 88 | 97.78% | ||
信息管理学院 | 服务计算及应用 | 1 | 1 | 100.00% | |
物流工程 | 20 | 20 | 100.00% | ||
经济管理决策与分析 | 1 | 1 | 100.00% |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14 | 14 | 100.00% |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1 | 1 | 100.00% | ||
计算机技术 | 32 | 32 | 100.00%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10 | 10 | 100.00% | ||
信息管理学院 汇总 | 79 | 79 | 100.00% | ||
国际经贸学院 | 国际贸易学 | 16 | 16 | 100.00% | |
世界经济 | 5 | 5 | 100.00% | ||
国际商务 | 50 | 46 | 92.00% | ||
国际经贸学院 汇总 | 71 | 67 | 94.37% | ||
艺术学院 | 艺术设计 | 33 | 32 | 96.97% | |
音乐 | 20 | 19 | 95.00% | ||
设计学 | 14 | 13 | 92.86% | ||
艺术学院 汇总 | 67 | 64 | 95.52% | ||
软件与物联网工程学院 | 电子与通信工程 | 18 | 18 | 100.00% | |
软件工程 | 17 | 17 | 100.00% | ||
教育技术学 | 16 | 15 | 93.75% | ||
软件与物联网工程学院 汇总 | 51 | 50 | 98.04% | ||
深圳研究院 | 工商管理 | 3 | 3 | 100.00% | |
会计 | 45 | 44 | 97.78% | ||
深圳研究院 汇总 | 48 | 47 | 97.92% |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语言文学 | 3 | 3 | 100.00% | |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4 | 4 | 100.00% | ||
翻译 | 37 | 30 | 81.08% | ||
外国语学院 汇总 | 44 | 37 | 84.09% | ||
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 | 工程管理 | 2 | 2 | 100.00% | |
土地资源管理 | 10 | 10 | 100.00% | ||
旅游管理 | 24 | 24 | 100.00% | ||
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 汇总 | 36 | 36 | 100.00% |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比较政治 | 1 | 1 | 100.00% | |
思想政治教育 | 10 | 10 | 100.00% |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2 | 2 | 100.00%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3 | 3 | 100.00% | ||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哲学 | 3 | 3 | 100.00% | ||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 3 | 3 | 100.00% | ||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 4 | 3 | 75.00% | ||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汇总 | 26 | 25 | 96.15% | ||
产业经济研究院 | 产业经济学 | 24 | 20 | 83.33% | |
产业经济研究院 汇总 | 24 | 20 | 83.33% | ||
生态文明研究院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 8 | 8 | 100.00% | |
生态文明研究院 汇总 | 8 | 8 | 100.00% | ||
体育学院 | 体育经济与管理 | 6 | 6 | 100.00% | |
体育学院 汇总 | 6 | 6 | 100.00% | ||
江西经济发展与改革研究院 | 区域经济学 | 4 | 4 | 100.00% | |
江西经济发展与改革研究院 汇总 | 4 | 4 | 100.00% | ||
总计 | 1939 | 1863 | 96.08% |
(2)毕业生总体去向分布
据统计,研究生毕业生主要毕业去向为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971人,50.08%)、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384人,19.80%)、其他录用形式就业(360人,18.57%),就业行业主要为“金融业”(占比27.06%)、“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占比16.56%)、“教育”(占比13.82%),单位性质主要为“国有企业”(占比33.47%)、“其他企业”(占比32.83%)、“机关”(占比15.1%)。
表3 2021届毕业生毕业去向分布
是否落实 | 分类 | 毕业去向 | 研究生毕业生 | |
人数 | 占比 | |||
已落实 | 协议和合同就业 | 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 | 971 | 50.08% |
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 | 384 | 19.80% | ||
科研助理、管理助理 | 22 | 1.13% | ||
应征义务兵 | - | - | ||
西部计划 | - | - | ||
选调生 | 12 | 0.62% | ||
三支一扶 | - | - | ||
协议和合同就业 汇总 | 1389 | 71.63% | ||
继续深造 | 研究生 | 62 | 3.20% | |
第二学士学位 | - | - | ||
出国、出境 | 5 | 0.26% | ||
继续深造 汇总 | 67 | 3.46% | ||
灵活就业 | 其他录用形式就业 | 360 | 18.57% | |
自由职业 | 41 | 2.11% | ||
灵活就业 汇总 | 401 | 20.68% | ||
自主创业 | 自主创业 | 6 | 0.31% | |
自主创业 汇总 | 6 | 0.31% | ||
已落实 汇总 | 1863 | 96.08% | ||
未落实 | 待就业 | 求职中 | 57 | 2.94% |
签约中 | 8 | 0.41% | ||
待就业 汇总 | 65 | 3.35% | ||
暂不就业 | 拟参加公招考试 | 8 | 0.41% | |
不就业拟升学 | 2 | 0.10% | ||
拟出国出境 | 1 | 0.05% | ||
暂不就业 汇总 | 11 | 0.57% | ||
未落实 汇总 | 76 | 3.92% | ||
总计 | 1939 | 100.00% |
图7 2021届毕业研究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情况统计图
(五)研究生导师状况(总体规模、队伍结构)
1.导师队伍
2020-2021学年,江西财经大学博导总人数为185人;硕导总人数为726人(硕导不包含专业学位兼职硕导536人)。
2.研究生生师比
2020-2021学年,我校博士总体生师比为2:1;硕士生总体生师比为4.1:1。
3.导师队伍结构
2020-2021学年,不包含专业学位兼职硕导536人,学校导师共计911人。
(1)年龄结构
博导总计185人。按照年龄结构划分:39岁及以下13名,占7.03%;40-44岁34名,占18.38%;45-49岁39名,占21.08%;50-54岁41名,占22.16%;55岁及以上58名,占31.35%。
图8 在校博导年龄结构比
硕导(不包含专业学位兼职硕导)总计726人。按照年龄结构划分:34岁及以下121名,占16.67%;35-39岁122名,占16.80%;40-44岁129名,占17.77%;45-49岁149名,占20.52%;50-54岁99名,占13.64%;55岁及以上106名,占14.60%。
图9 在校硕导年龄结构比
(2)职称结构
185名博士研究生导师按照职称分:正高级职称180人,占总数97.30%。
图10 在校博导职称结构比
726名硕士研究生导师按照职称分:正高级职称105人,占总数14.46%;副高级职称322人,占总数44.35%;中级职称299人,占总数41.18%。
图11 在校硕导职称结构比
(3)兼职导师
我校共聘有兼职博士生指导教师8人,同时,为落实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聘请专业学位兼职硕士生导师536人。未聘请学术型兼职硕士生导师。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依托学校研究生团学组织,在研究生干部中做好政治理论学习,选拔优秀的研究生代表参加了2021学年江西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井冈之星”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我校团委举办的“井冈山培训”;积极在研究生干部中开展政治理论学习,组织我校研究生干部参加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培训会,会后研究生干部进行了学习心得的分享,真正领悟会议精神,提升政治素养。
(二)思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2021年研究生院积极指导、组织各培养单位开展各项思政活动,自觉提升思想觉悟。3月24日,研究生院组织开展两会精神宣讲活动。活动中,国际经贸学院李秀香教授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有关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并对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2035远景目标纲要以及栗战书委员长在大会闭幕时的讲话精神作了深入解读,此次宣讲使得两会精神深入江财人心中,并令师生对国家举世瞩目的成就感到自豪,同时也使得各位研究生在了解时政、提升政治思想觉悟的同时,也能够为学术研究方向寻找突破点。
2.10月23日,为全面系统学习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研究生院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晓根教授开展“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华章——学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的主题讲座,讲座有200余人参加。讲座中,刘教授用“五个伟大”为切入点,为在座的研究生同学讲述了我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向同学们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所创造的伟大成就,使得同学们能够更加深入了解党史,激励同学们努力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中和接班人。
3.以党史学习教育为抓手,党建思政工作再获突破,学院研究生党支部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学院成为全国财经类高校和江西省高校中唯一获两类“全国样板党支部”的学院,同时跻身全国29所同时获得两类“全国样板党支部”的高校学院。
4.以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百年党史宣讲团成员为主组成的“江西财经大学方志敏干部学院三下乡团队”举办了为期15天的暑期实践,期间团队成员将深度参与方志敏干部学院红培课程设计、教材开发、现场教学观摩等,将以此为契机开展系列“红色走读”活动。在全省组织开展的“云游”作品展播、讲述发生在江西红土地上的党史故事比赛、实地走读等三个阶段的比赛中,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牵头的团队“vr 学党史团队”获得一等奖、“守护初心团队”获得二等奖、“方志敏干部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获得三等奖。开展百年党史“伟大精神”主题寝室创建活动,立项建设了分别以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雷锋精神、抗疫精神等为主题的10个“伟大精神”主题寝室,通过寝室装饰设计、精神内涵挖掘、理论宣讲阐释等学习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伟大精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5.国际经贸学院举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讨会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英文版)书评会”等活动,组织外籍学生参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八一广场等红色基地,向留学生宣传中国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留学生吴迪的抗疫事迹被中央电视台报道,尼泊尔中央电视台也报道了国际经贸学院留学生的学生生活情况。
(三)校园文化建设
坚持继承发扬与创新培育并举,努力突破文化育人的工作瓶颈,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提高活动成效,打造品牌化、特色化校园文化活动,让广大研究生能够随时随地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来。
1.举办了2021“风华杯”篮球赛,让同学们在学习之余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魅力,锻炼了同学们的体魄。同时,也促进了学院内部与各学院之间的交流沟通,增强了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在比赛中,同学们用热血点燃赛场,运动书写青春,充分展现出了江财研究生的风范。
2.举办了第六届“最美江财”研究生文化节,活动分为“印象江财·摄影摄像类”“写意江财·绘画与设计类”“红色江财·党史类”三个板块,江财研究生们用镜头捕捉瞬间美景,用画笔描绘温暖人文,用文字致敬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充分展现了江财学子心中的最美江财。
3.举办了以“解锁拍写编,全新出发”为主题的新闻写作与媒体运营培训会,在新闻稿写作、投稿规范、微信公众号运营等方面进行基本培训,提升宣传部门的业务知识与技能,增进宣传质量与数量,改进宣传骨干的工作效率,打造一支素质优良、业务能干的研究生宣传队伍,以便更好地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彰显我校风采,讲好江财故事。
4.举办了第十三届研究生辩论赛,为广大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和舞台,在丰富研究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表达能力、临场思维应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并使得研究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的本质。
5.参加了“一二九”大合唱,通过歌声铭记艰难岁月,展现我辈担当。研究生合唱团表演曲目为《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在参赛的21支队伍中,研究生合唱团凭借出彩的表现荣获最佳表演奖。
6.举办了江西财经大学第十届研艺汇暨才艺大赛,此次大赛筹备历时长达一个月。研艺汇旨在给广大研究生群体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展现我校研究生的风采面貌,也为研究生生活打造张弛有度的生活氛围。本次研艺汇歌伴舞《赤伶》、大合唱《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光影舞台剧《匆匆》等诸多精彩节目充分展现出了我校研究生的艺术才华,散发着浓厚的艺术气息,呈现了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使我校才艺大赛的节目类型更加多样。
7.举办了2021届“爱在江财”研究生毕业晚会。晚会由“拾·往昔峥嵘”、“廿·桃李春风”和“卅·后浪入海”三大篇章共18个节目组成,通过丰富多彩的节目,展现了江财学子不忘峥嵘岁月、铭记铮铮誓言的担当、演绎了研究生平凡而又生动的故事、呈现了民族文化的视听盛宴、传达出年轻人开放张扬的个性。
8.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获得传承创新优秀文国际专项经费资助1项,组建“新时代海峡两岸江西交流团”,开展海峡两岸师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浸式体验交流,旨在进一步加强海峡两岸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台湾地区师生对祖国大陆的了解,促进台湾青年来祖国大陆求学、就业、创业,助力台湾青年来祖国大陆追梦、筑梦、圆梦。
9.外国语学院心理健康促进协会在麦庐南区十二生肖广场举办了“be with me,和我一起”525特色活动。此次活动分为三大板块,分别是“心愿便利贴——wish and candy”、“解忧——答案之书”、“心灵单页”,让同学们放飞心灵,释放压力,悦纳自我,寄语未来。在“心愿便利贴——wish and candy”和“解忧——答案之书”两大板块中,同学们写下温馨的祝福语,或是最近的烦恼,与他人进行一次心灵的沟通,同时释放消极情绪,缓解内心压力。
10.艺术学院开展情景剧大赛、5·25文化周、形象大使赛等心理健康类活动培育学生乐观精神,开展美育未来、共享书香、爱心义卖等活动培育学生奉献精神,同时将“绘画 书法 音乐”相结合、“大手拉小手美育课堂”将“美育 志愿服务”相结合、“创意口袋设计大赛”将“美育 设计”相结合、“工作室爱心义卖”将“专业 志愿服务”结合,培育学生表达美传播美的精神。
(四)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1.疫情期间做好研究生日常管理工作不放松。疫情暴发期间,制作整理在校研究生信息,整理了近6600条在校博、硕士研究生信息整理上报学校防疫系统和省级防控打卡系统;在2021级新生招生完成后,第一时间对2021级博、硕士研究生的基本信息进行整理,并导入省级防控打卡系统。
2.探访了解研究生宿舍生活中的矛盾问题及各类需求并及时解决,在北区研究生宿舍楼a栋及博士楼20栋的新宿舍翻新交付使用后,协调后勤处、校建处、物业公司多方以理顺各类宿舍报修问题,与相关部门积极沟通,协调解决网络、直饮水、人脸识别监控等问题,高效细致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受到广大研究生的好评。
3.完成2021届优秀毕业研究生评选工作,完成2020-2021学年度研究生评优评先工作,评选出7个先进班集体,199名优秀毕业生、75名优秀研究生、72名优秀研究生干部、373名学习标兵、23名科研标兵予以表彰;共发放奖学金23.66万元。
4.各学院加强研究生会等团学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学院研分会作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发挥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功能,每年开展各类研究生团学活动,积极收集并听取研究生的意见和建议,为研究生排忧解难。加强研分会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建设,积极发挥新媒体网络平台的引导、教育和宣传功能。
5.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的研究生日常管理服务充分发挥了互联网的作用。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努力切合研究生群体需要,充分发挥了网络沟通互联和教育培训的作用,着重注意和提高研究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要求研究生熟练掌握和使用办公软件。为做好研究生的安全稳定工作,建立了安全预警机制,实现了研究生垂直管理的模式,做到班长、辅导员、学院领导之间直通的交流反馈机制,加大安全教育与管理力度,健全了安全事件应急机制。在“爱旅城、爱运动”研究生系列活动中,以才艺大赛、读书分享会等诸多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
6.经济学院完善育人长效机制,立足研究生教育管理出现的新变化,坚持问题导向,理顺机制,组织召开院领导与研究生代表座谈会,以调研为基础制定工作计划,制定并完善《学院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对研究生学习、评先评优、实习实践、安全纪律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通过完善制度,规范过程管理,形成育人的长效机制。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一)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1.重视课程质量建设,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落实培养改革新举措。修订出台《江西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江西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和《江西财经大学研究生课程考核管理办法》等6个培养管理制度,以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为抓手,深化分类培养体系改革。强化各培养单位的人才培养主体责任,突出学科特色。整合内容相近的课程,分类建立适应高端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的差异化培养方案,突出学科特色,极力避免博士、硕士课程重复或简单延伸,专硕、学硕无差异的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方法类课程设置。2021年4月对我校经管类研究方法类课程建设的现状做了调查统计。各培养单位在2021级研究生修订的培养方案中研究方法类课程开设时注明所属课程群和模块。对标一流大学,科学论证,促进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在充分对比、系统论证的基础上,统筹修订2021年的学科培养方案,注重分类培养要求,以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升为重点,增加研究方法类、 研讨类和实践类等课程,丰富课程设置结构,加强研究方法类、实验实践类、前沿讲座类、论文写作指导类、跨学科类等课程的设置。
2.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高层次人才,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加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法律意识,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增设公共选修课《健康与体育》(由体育学院开设)、《艺术鉴赏》(由艺术学院开设)、《艺术美学》(由艺术学院开设)、《现代设计赏析》(由艺术学院开设)、《大美劳动》(由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开设)、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由各培养单位开设)、《研究生心理健康与调适》(由人文学院开设)、《商业与法律环境》(由法学院)、《蛟湖说廉》(由法学院开设)等。
3.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抓好研究生质量工程建设。出台《江西财经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实施办法》,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核心点,深入挖掘学科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通过研究生质量工程项目的示范带动效应,助力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管理研究方法》等6门课程获批首批江西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中级微观经济学》等6门课程获批第十一批江西省研究生优质课程和案例建设项目。《边界跨越视角下mba科教产教双融合路径与政策体系构建》等21项课题获批2021年度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项目驱动的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实践教学"校地合作"模式》等9项教学成果获批江西省第十七批教学成果奖。遴选出6项主题案例推荐申报2021年专业学位主题案例征集项目,《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案例》等两项案例获得立项。2021年度为我校获批研究生质量工程的项目类别和数量近年来最多的一年。
4.大力促进全英文授课专业建设。目前已有11个全英文的硕、博士授课专业。全英语授课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教学要求要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同步促进我校各专业的课程建设。申报“全英文授课专业建设”项目的学科建设点,教学团队成员结构合理、外语水平较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好,如国贸学院商务部援外硕士项目,在教改立项、优质课程等质量工程项目申报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支持。
(二)导师选拔培训、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1.导师选拔培训
2021年新增博导34人、学术型硕导26人、专业型硕导64人、专业学位兼职硕导93人;续聘专业学位兼职硕导219人、不再续聘专业学位兼职硕导418人。2021年5月14日,在新晋研究生指导教师培训会上,南昌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黄志繁教授、我校许统生教授分别以“研究生教育的新形势和导师的新要求”和“如何与学生建立命运共同体”为题,与新增研究生导师们分享了学习研究生教育大会精神的体会和培养研究生的心得。
12月20日,工商管理学院(mba教育学院)举行2020年度研究生导师培训暨mba教学研讨会。研讨会以“数字化时代的商科教育”为主题,70余名研究生导师、mba或emba任课教师、mba“兼职硕导”参加了此次会议。
2.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和“六要”标准,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文件要求,厚师德、育师风。
健全引才育才机制,拓宽引进渠道,完善人才项目申报评选程序,调整现行职称评审业绩条件,2021年引进博士65人;完善教师发展培训体系,1人获“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省一等奖、国家三等奖,提升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获评省级辅导员“名师工作室”1个,1人获评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全国20人,江西省1人),1人获评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江西高校唯一),2人获评江西省最美辅导员;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工作机制,大规模开展师德专题教育;不断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修订中层领导干部、科级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办法,推荐选派5名高层次人才服务团成员到地市挂职锻炼,择优选派10余名干部参加乡村振兴等急难险重岗位挂职锻炼。
学术训练情况
1.我校研究生参加了教育厅、省科协主办的2021学年江西省学风道德宣讲报告会,弘扬科学家精神,端正科研态度。2021学年共出版《研究生学刊》8期,举办主题学术沙龙1场,努力营造自由探究、学术争鸣、思想活跃、不断创新的环境,为培养研究生个人学术思想、阐述个人理论观点以及激发个人学术灵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平等的平台。
2.研究生院重视组织研究生参加创新创业系列赛事。为营造好的竞赛氛围,提供充足的参赛保障,研究生院主动作为,一方面出资提供每支参赛队伍的报名费用,另一方面邀请校外专家进行专场培训和往届获奖队伍的经验分享活动。在国赛专场培训期间,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专门租用了公交车在麦庐和蛟桥间往返接送参赛队伍,同时,在研究生教学楼提供专门的竞赛用教室,供参赛队伍使用。在2021年“华为杯”第十八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2项,成功参赛奖52项,在获奖质量和数量上再获突破。在2021年江西省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50项,二等奖58项,三等奖64项,研究生院获得江西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办公室颁发的“优秀组织奖”。
3.国际经贸学院针对研究生科研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创新课题申报、计量分析等举办专项工作坊式的研讨,开展研究生创新工作坊建设,取得了较好地成效。2021年国贸学院研究生在国内重要期刊发表c刊以上论文14篇,并在国内学术会议上报告论文3人次。5名博士生和硕士生获江西省创新专项资金项目立项。学院还组织优秀研究生做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的经验分享等,同时分享学习经典论文的经验做法,为学生的论文创作传经送宝。
4.法学院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法制建设的需要,培养能够独立从事民商法、刑法、经济法等法学领域的理论研究、教学、立法、司法和其他法律实务工作的专门人才。从研究生入学开始直至毕业前对研究生培养全过程整体考量进行学术训练设计,尽量保证每一阶段都有明确的目的,各个阶段环环相扣。为浓厚学术气氛,激发学生学术热情,积极开展每周一次的1小时学术茶座活动(每周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安排一个具有博士学位的老师面向感兴趣的老师和学生举行一次时间为一小时的主题学术讨论会,要求有一定的博士和硕士生参加以带动学生科研兴趣和热情)外,还主办了“第二届法治江西·群庐论坛——数据合规:面向数字经济的企业治理”、承办了“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2021年年会”。
5.经济学院依托学校江西省一流学科项目:经济学优势学科群和江西省财政专项项目、理论经济学研究生创新训练中心,鼓励导师积极奉献,认真指导,鼓励研究生开展创新项目研究,成绩良好,鼓励研究生从事创新科研训练及参与高水平国内学术会议,有30人次以上研究生参加了国内高水平学科竞赛、学术会议及学科培训;构建了学术交流常设化机制,举办了第十届蛟桥经济论坛“疫情下中国经济发展新格局”报告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研讨会、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21年研究生论坛暨第六届“鄱湖论坛”、2021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问题国际论坛等活动,努力为学科师生提供高质量学术营养和学术大餐。
6.金融学院继续做好“蛟湖”金融论坛,邀请了10余位国内外著名学者进行学术讲座。在“青年学者”论坛系列中,为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安排了9场学术报告,学术训练成效显著。
(四)研究生奖助情况
研究生奖助学体系制度化、体系化基本建成,评审规范有序。完成了研究生国家奖学金88人、国家助学金4558人、专项奖学金100人、荣誉奖学金543人等奖助学金评审工作,共发放各类奖助学金等5649.63余万元。资助研究生出国(境)人数共计24人,出国(境)资助金额为108.17万元。研究生奖助学金情况如下:
表5 研究生奖助学金
设奖名称 | 面向范围 | 金额(元/人) | 人数 | 总金额(万元) |
国家奖学金 | 非在职全日制研究生 | 硕士20,000 博士30,000 | 88 | 189 |
江西省政府奖学金 | 非在职全日制研究生 | 博士20,000 硕士10,000 | 62 | 67 |
学业奖学金 | 全日制研究生 | 博士10,000 硕士8,000 | 4322 | 2623.6 |
国家助学金 | 非在职全日制研究生 | 博士13,000 20、21级博士25,000 硕士6,000 | 4558 | 2711.2 |
专项奖学金 | 全日制研究生 | 100 | 39.15 | |
荣誉奖学金 | 全日制研究生 | 543 | 19.68 |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一)人才培养
1.建立健全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贯彻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在充分论证基础上先后修订出台《江西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江西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江西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江西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江西财经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管理办法》和《江西财经大学研究生课程考核管理办法》等6个培养管理制度。相关文件修订的内容重点体现在毕业证、学位证分离;强化过程监控,加强课程考核、中期考核、学位论文等关键环节质量监控,完善了分流机制;博士学制由三年改为四年;强调学术诚信,注重分类培养等。
2021年度为近年来我校研究生培养管理制度方面,修订范围最广、改革力度最大的一年。
2.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构建与一流人才成长成才相匹配的环境和条件。为满足研究生服务国家战略和学校整体布局的战略需求,出台《江西财经大学硕博贯通培养模式实施办法》,各培养单位高度重视“硕博贯通制培养模式”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在学校规定的基本条件基础上,根据学科和专业特点,明确规定,单独列明具体选拔条件和硕博贯通课程及学分,积极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学术水平强的高层次人才。
(二)教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院紧紧围绕学校工作重点,按照建设“高水平财经大学”的总体思路,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提高培养质量,规范管理,深入推进研究生院的人才工作,积极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广阔的事业平台、和谐的学术氛围、优良的人才发展环境,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采取培养、引进、使用和稳定等措施,不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结构逐步优化。
截至目前,学校已有国家级人才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全国模范教师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5人,全国优秀教师10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人,国家级教指委委员12人,自科、社科基金会评专家7人;江西省“双千计划”16人,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人员20人、江西省“井冈学者”特聘教授7人。
积极贯通硕导、博导培育通道。12月21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新增博导34人、硕导90人,其中2021年新引进博士学位人员30余人。
(三)科学研究
各培养单位高度重视研究生科研创新训练,鼓励研究生开展创新项目研究,以学位论文质量为导向推动硕博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质量的提高,通过机制和制度完善培养和激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成效显著。根据省政府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公布的2020年全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我校博士论文参评9篇,获得优秀论文6篇,良好论文3篇,优秀率为66.67%。硕士论文参评94篇,获得优秀论文68篇,良好论文26篇,优秀率为72.34%。
信息管理学院在2021年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2项。研究生发表权威期刊学术论文20篇,其中国内权威期刊论文3篇。sci、ssci、cssci、ei、cscd期刊论文19篇。“华为杯”第十八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2021年江西省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0项。第四届中国虚拟现实大赛一等奖2项、2020“数维杯”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项、ccf科技创业大赛三等奖1项、第九届“泰迪杯”数据挖掘挑战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第九届华创杯三等奖1项。2020-2021学年度研究生先进班集体2个;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6人;优秀研究生1人;优秀研究生干部1人;学习标兵18人;科研标兵4人;企业奖学金6人。
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共立项课题3项,结项课题11项,发表论文23篇,参加各类学术会议30多场,获得各类学科竞赛奖励近100次。
生态文明研究院研究生共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篇,其中ssci/sci论文7篇,国际权威6篇,国内权威3篇,cssci/cscd 3篇。
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研究生发表c刊以上论文8篇,其中权威以上论文6篇,参加各类竞赛,获得省级以上6项。
金融学院研究生在cssci及以上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4篇,其中权威b级刊物7篇,获获江西省研究生创新项目课题数7项。
经济学院研究生在sci、ssci、cssci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26余篇,在各类创新项目立项方面有成果斐然,2人次立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副组长;1人次作为副组长立项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课题;7人次立项主持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7人次立项主持江西财经大学第十六届学生科研课题。
(四)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积极组织各年级研究生开展学习、创新传统优秀文化的讲座,并加入了学生自主谈感悟的新形式,让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不再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内化为青年研究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创新表达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金融学院结合思政课程、专业思政来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组建“专业 思政”教师团队,坚持每周三教师理论学习制度,充实课程思政力量;推进“五育并举”,从课程思政的层面将“信敏廉毅”校训与“德智体美劳”有机融合;完善课程体系,建构从教学课堂到实验课堂,从学术教育到思想引领的课程主渠道,将弘扬井冈山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作为学科课程体系建设重要内容,深化推动课程思政改革;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获得传承创新优秀文国际专项经费资助项目“品味中华传统文化,感受改革开放成就”新时代海峡两岸江西交流团”,开展海峡两岸师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浸式体验交流,旨在进一步加强海峡两岸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台湾地区师生对祖国大陆的了解,促进台湾青年来祖国大陆求学、就业、创业,助力台湾青年来祖国大陆追梦、筑梦、圆梦。2021年12月12日,由我校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环境设计学院共同举办的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活动在婺源篁岭成功举办;活动采用线上方式开展相关活动。
国际经贸学院将思政工作、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理念融入来华留学生教育全过程,强化海外留学生对中国的价值认同。
国际合作交流
1.获批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高校研究生”及“丝绸之路”奖学金项目;来华留学生源结构及层次分布进一步优化;外籍师生通过不同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在境内外重要媒体多次发出“江财好声音”,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2.营造国际交流氛围,助推研究生国际竞争力。发挥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更多的研究生申报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项目。研究生国际交流的类别和层次逐年提升,更好的展示了江财优秀学子的形象。2021年共有20人参加出国(境)研修项目,其中9人获批国家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创新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欧亚太平洋学术协会项目等公派出国项目,分别赴丹麦奥尔堡大学、奥地利维也纳经济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日本立命馆大学等院校进行海外研修。2021年度为近年来研究生获批国家公派留学项目类别和人数最多的一年。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一)学科自我评估进展及问题分析
尽管我校学科建设工作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与国内一流大学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
1.缺乏公认的一流学科。从全国学科排名来看,我校虽然有应用经济学和统计学2个a-学科(第四轮学科评估),进入全国排名前10%,但是没有一个一级学科能够进入全国排名前5%。对比新入选的7个一流学科建设学校,主要是缺少“三大”(大平台、大项目和大奖项),归根结底是高端人才的缺乏。
2.学科发展的后劲不足。人才队伍和设施设备条件是支撑学科发展的两个关键因素。人才队伍总量不少,但缺乏高端人才,尤其是缺少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与一流学科建设的需求相比,我校教师工作室、实验室、教学设施等支撑条件方面依然比较薄弱。
3.学科建设规划管理薄弱。学校和各院(所)学科的顶层设计和管理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意识不强,尤其在推动学科方向凝炼、学科平台建设、学科创新团队以及跨院交叉学科建设中,主动性和协调性不足。导致科研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学科的竞争优势不突出。
4.学位点新增面临“瓶颈”。“十三五”期间,获批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点总数达到7个。但随着学科布局基本完成,新增学位点面临困难,如何打破“瓶颈”,为学校进入全国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实现“百年名校”江财梦的目标打下基础,将是今后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学位论文抽检情况及问题分析
2021年共抽检博士学位论文22篇,硕士学位论文93篇。其中“存在问题的博士学位论文”1篇,“存在问题的硕士学位论文”7篇。
根据省学位办反馈,硕士学位论文通讯评议情况如下:
表6 硕士学位论文通讯评议结果统计
层次 | 统计项目 | 专家意见全部合格论文数 | 1位专家意见不合格论文数 | 2位专家意见不合格论文数 | 3位专家意见不合格论文数 | 合计 |
硕士 | 论文篇数 | 75 | 11 | 7 | 0 | 93 |
百分(%) | 80.65% | 11.83% | 7.53% | 0 | 100% |
根据反馈意见,“存在问题的硕士论文”主要问题集中在:
1.选题:主要体现在选题的科学性和学科性不够。科学性方面,选题理论意义不强;选题过大,内容宽泛难以深入;选题学术性不强。学科性方面,选题与学科研究方向不相符;论文的研究范式、理论视角或方法无法很好体现“学科性”。
2.文献综合:文献梳理的工作量不够,不全面。文献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文献陈旧、不权威和缺少外文文献等方面;规范性不好,引证缺失,仅仅是对文献简单的罗列堆砌。
3.研究方法:主要是研究方法和工具的运用以及对研究过程的描述存在问题,以及研究方法使用错误等,导致研究结论不可靠。
4.分析论证:部分学位论文在分析推理和论证的合理性与逻辑性方面存在问题,包括概念和理论运用不当,论文思路模糊和结构逻辑混乱,论述分析与研究之间关联不紧密,问题、理论和方法之间存在明显的冲突。
5.创新性:主要反映在选题、理论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等创新性不够。
6.研究深入程度:主要体现理论基础薄弱,在文献的理解深度不够,研究内容不聚焦,难以深入;理论分析少,操作性叙述多;缺少理论框架;工作量不足等。
7.规范性:是专家普遍指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文献引用不规范、重大问题表述错误、日期标注不清晰等、语句不通畅、存在较多错别字等。
“存在问题的博士论文”主要问题集中在:
1.研究方法使用不得当,方法运用随意,合理性论证不够等。
2.理论研究的创新点缺乏,没有体现出理论贡献和博士水平研究的价值。
3.对研究对象的分析不够,缺乏具有逻辑性的理论分析框架。
4.文字表述不准确,不规范。
六、改进措施
(一)学科建设改进措施
我们将立足本校学科建设实际情况,充分研究学科发展建设规律,继续秉承“强化优势、突出特色、优化结构、创出品牌”的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加快推进学科建设。
强化优势:按照国家“双一流”建设要求,加强学校顶层规划设计,明确学校优势学科建设的重点领域、重点方向与重点任务,使我校的优势学科在可比指标上能够凸显实力与优势。力争有1个学科进入全国一流学科行列,学校跻身全国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
突出特色:集中有限资源,重点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竞争优势明显的学科。鼓励学科交叉,着力凝炼学科方向,培育壮大学科特色,突出学科的核心竞争能力建设。
优化结构:在现有学科门类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趋势以及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积极调整学科结构和布局。继续强化财经管理学科群的优势地位,提高法学学科群的发展水平,促进信息科学学科群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发展,形成主干学科与支撑学科互相支持、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创出品牌:加强学科品牌建设,鼓励我校学位授权点参加国际认证或国内质量认证,提高学位授权点的国际或国内知名度,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创出学位授权点品牌。
(二)论文质量改进措施
1.加强论文过程管理,强化导师作用
(1)进一步加强学位论文各环节督导和检查。自2021年6月起,研究生教育督导组专家中每人对接4-5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对研究生学位论文一、二、三稿进行检查,并对研究生培养单位组织的开题、预答辩、答辩等环节进行现场监督和指导。
(2)增加学位论文选题论证环节。一是针对博士生,要求导师组对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意义、选题与学科和方向的契合度等进行论证,增强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问题意识、学术性和内容的聚焦度。二是针对硕士生,落实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的分类培养,要求学术型研究生选题主要从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方面进行阐释,专业型研究生选题主要针对实践意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从论文选题环节厘清不同培养方式的研究内容的侧重。
(3)出台《江西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办法》(目前已完成讨论稿征求意见,在根据意见进行修改完善),落实教育部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督导组相关意见和建议。今年9月,教育部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督导检查组来校进行督导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并提出相关要求和建议。根据督导专家意见,拟全面检查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形成问题清单,并逐项整改,同时将任务和责任分解到各相关单位,逐级压实任务,层层传导压力。
2.多举措并举,稳抓论文质量
(1)优化博士生学位论文盲审环节。根据最新修订发布的《江西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2021 年修订)》,在坚持委托教育部学位中心平台进行匿名送审的基础上,将博士评阅意见三个等级“同意答辩”“修改后直接答辩”“不同意答辩”,优化为“同意答辩”“部分修改后答辩”“整体修改后答辩(研究方法、数据论证、理论深度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和“不同意答辩”四个等级,并对评审通过条件进行修改和优化。
(2)强化对“存在问题论文”的责任追究。针对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学位论文抽检出现的“存在问题论文”,对相关指导教师、学科点及相关培养单位进行追究。
(3)严格博士科研预审核制度。自2021年下半年起,博士学位论文在双盲评审前要在所在培养单位进行科研预审核,符合条件的方进入教育部平台送审。
(4)规范学位论文格式。参照其它兄弟高校的作法,自2021年下半年起与成都论之道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使用毕业论文格式检测机器人,试行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检测制度。要求申请学位的每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在答辩前通过学校公布的格式检测工具,进行格式规范性检测并对论文格式修改完善。
(5)加强把关,提升研究生论文评优率。为提升我校研究生博硕士优秀论文评选成绩,自2021年起,研究生院在评选中明确提出以下几点要求:申报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者在当年度的盲审成绩和答辩成绩都要达到均分80及以上;导师应该对该论文是否符合申报条件发表意见,明确是否同意其申报,并提供适当指导;所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讨论,对本单位申报的论文应进行具体把关和进一步筛选,择优上报。同时增加考评力度,在研究生教育工作考评指标体系中,增加对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获奖情况的考量。
上一条: 拟新增学位授权学科或专业学位授权点的申报及论证材料
下一条: